寄潘子素文学

与子同庚命不同,悠悠江海异穷通。
潜鳞易借风云力,朽蘖难论雨露功。
欲进老人圯上履,可孤焦尾峄阳桐?
河阳县里花千树,不借孤芳一朵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潘子素文学》是元代诗人郑元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艺术特色与文化价值:

  1. 诗歌背景
  • 作者介绍:郑元祐,字明德,号尚左生,元处州遂昌人,迁钱塘。《寄潘子素文学》创作于顺帝至正中,后升任江浙儒学提举,卒于官。
  • 时代背景: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诗歌作为文学形式之一,在此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繁荣。
  1. 诗歌内容
  • 主题思想:《寄潘子素文学》通过描述诗人与潘纯的交往,表达了对友人深厚的情感和相互理解的愿望。诗中有“与子同庚命不同”之叹,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不同感慨。
  • 意境描绘:诗歌中的“潜鳞易借风云力,朽蘖难论雨露功”等句子,生动描绘了自然景象,同时也隐喻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命运。
  • 修辞手法:运用了许多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深度。
  1. 艺术特色
  • 结构布局:全诗分为四联,每联皆以“与”字开头,形成对称格局,使得整首诗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 语言风格:郑元祐的诗作以滂沛豪宕著称,其《寄潘子素文学》亦继承了这一特点,语言豪放而不失细腻。
  • 意象运用:诗中大量使用自然意象,如“风”、“云”、“雨”、“露”等,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观察,也反映了其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寄潘子素文学》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是了解元代文人生活和情感世界的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元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