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壤邈今古,羲娥明旦夜。
动静既有殊,显晦亦相谢。
奚为至多物,好恶迷取舍。
离方乃遁圆,取密或遗罅。
安得天下士,定论万物价。
送王叔载教谕象山 其一
介绍
《送王叔载教谕象山·其一》是元代诗人郑觉民的作品。在这首诗中,郑觉民不仅表达了对王叔载的敬意,同时也透露出自己对于世事变迁和人生选择的思考,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和深邃的人生感悟。
诗中的“盖壤邈今古,羲娥明旦夜”通过对比古今,强调时间的流转与变迁。这一开篇便为后文的哲理性论述打下基础,暗示着人生的无常和历史的深重。接着的“动静既有殊,显晦亦相谢”则进一步探讨了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相对性,指出无论是外在的动静变化还是内在的显晦之别,都构成了世界多样性的一部分。这种对自然法则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体现了作者对世间万物的深刻理解和包容心态。
“奚为至多物,好恶迷取舍”反映了诗人对人们行为选择的困惑感。他质疑为何要因个人的喜好而做出错误的判断与取舍,这种思考揭示了人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往往缺乏足够的判断力。郑觉民在这里不仅仅是在提出问题,更是在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反省和深度思考。
“离方乃遁圆,取密或遗罅”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事物的辩证统一性。郑觉民认为,世间的事物总是在对立之中达到平衡,就如同圆和方的辩证关系一样。这里的“遁圆”、“取密”与“遗罅”分别指代了一种看似矛盾却又互补的状态,反映出作者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和理解。这种哲学思想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和哲学思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安得天下士,定论万物价”则是整首诗的升华之句。它表达了一种理想状态:希望能找到像诸葛亮那样能够公正评价天下大事、为社会定下正确价值观念的人。这不仅是对个人才能的期望,也是对理想政治领袖的向往。
《送王叔载教谕象山·其一》是一首蕴含丰富哲理的诗歌。通过对古今变迁、事物相对性、个人抉择以及理想人格的探讨,郑觉民不仅展现了自己的文学才华,还传达了对人生和社会深刻的理解和反思。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其影响力横跨时代,成为后世学者和文人研究的重要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