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过何氏席上作二首 其一

霜筠雪竹暮云寒,采笔题诗点石阑。
银烛金尊重到日,老怀不似少年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过何氏席上作二首·其一’是一首由刘永之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描绘了作者在何氏席上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宴席环境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对往昔时光的怀念以及对青春年华的追忆。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
  • 刘永之,元朝文学家,其作品多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友情的珍视。
  • 《重过何氏席上作二首·其一》作为其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1. 诗词原文:霜筠雪竹暮云寒,采笔题诗点石阑。银烛金尊重到日,老怀不似少年欢。
  2. 诗词解析
  • 字面解读:霜筠雪竹指的是寒冷天气中,竹子被霜打后更显清冷,雪竹则形容竹叶上积雪如霜。“暮云寒”暗示着傍晚时分,天空中的云彩显得阴沉而寒冷。“银烛金尊”描绘的是宴会中豪华的照明设备和酒杯。“老怀不似少年欢”表达了诗人虽然年纪大了,但心中的喜悦却无法与年轻时相比。
  • 情感表达: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青春岁月的留恋,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感慨。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的“霜筠”、“雪竹”、“暮云”等意象,不仅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受和深刻理解。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将内心的复杂情感转化为文字,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情感波动和心理变化。
  1. 历史背景
  • 这首诗创作于元代,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文人普遍面临政治压力和个人命运的抉择。
  •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刘永之的作品更多地反映了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的双重影响。他的诗歌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回忆,也是对那个时代文人处境的一种反映。
  1. 文化意义
  • “霜筠雪竹暮云寒”,这一景象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刻的寓意,通常象征着高洁的品质和坚韧的精神。
  • 通过对这些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这种品质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这也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中对于自然美的独特理解和赞赏。
  1. 现代价值
  •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深远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也提供了一种对过去时光的缅怀和对未来的思考。

《重过何氏席上作二首·其一》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佳作。它不仅展示了刘永之卓越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生活状态。对于喜爱古代文学的朋友来说,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值得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