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西峰道士七首 其六

瑶擅丹柰景阑干,不比人间荔子丹。
明月娟娟清露湿,碧苞珠实满金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西峰道士七首其六”是元代刘永之创作的诗歌之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1. 作者介绍
  • 刘永之,元代文学家,其作品多表现了作者对道教文化和自然美景的热爱。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清新,善于以自然景物为题材,抒发个人情感。
  1. 诗歌原文
    瑶擅丹柰景阑干,不比人间荔子丹。
    明月娟娟清露湿,碧苞珠实满金盘。

  2. 诗句解析

  • 瑶擅丹柰景阑干:形容道士手中的丹药如同宝石般璀璨,而不像世俗的水果那样普通。
  • 不比人间荔子丹:通过对比,强调道士所持丹药的独特与珍贵。
  • 明月娟娟清露湿:描绘了一幅夜晚月光明亮、露水润湿的景象,增添了诗歌的画面感。
  • 碧苞珠实满金盘:形容丹药饱满,如同满盘的珍珠一样珍贵。
  1. 艺术手法
  • 象征主义:使用“瑶擅丹柰”象征道士的高深莫测和神秘力量。
  • 比喻:将丹药比作“人间荔子丹”,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 色彩描写:通过“明月”、“清露”、“碧苞”、“珠实”等词汇,描绘出一副美丽的画面。
  1. 情感表达
  • 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对道士精湛技艺和高尚品德的赞美。
  • 孤独之感:通过对道士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孤独和无奈。
  • 向往之情:通过对道教文化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俗世、追求精神自由的愿望。
  1. 历史背景
  • 元代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常常借助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刘永之的这首《寄西峰道士七首其六》可能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现实。
  1. 文化价值
  •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元代文学的特色,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通过对道教文化的描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对《寄西峰道士七首其六》的简要介绍和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刘永之是一位富有才情且深具洞察力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