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石径

盛暑远行役,既老尤难堪。
矧兹滑石径,乱石何崇巉!
上有千丈崖,下有百尺潭。
于焉苟失脚,下饱饥蛟馋。
况余发尽白,齿落馀二三。
胡为远行役,揽辔冲瘴岚。
为怀圣主恩,优渥如云昙。
临难重却避,臣子宁无惭?
平生志许国,何敢辞苦甘?
乌知有险阻,快若乘风帆。
督师急讨贼,丑类俱除芟。
持以谢明主,拂袖还江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滑石径》是元代诗人刘鹗创作的一首古诗,表达了作者在盛暑远行中因年老体衰而感到的艰难与无奈。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品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元代,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诗歌发展极为活跃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时代的文人墨客们不仅注重诗歌的艺术性,更重视诗歌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个人情感的功能。
  • 诗人简介:刘鹗(约公元1260年—约公元1329年),字子振,号鹤鸣山人,元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的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描绘自然景致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1. 诗歌原文
  • 诗篇开篇:“盛暑远行役,既老尤难堪。”这句开篇即点明了诗人远行的原因和心境。盛夏时节,炎炎烈日使得长途跋涉变得异常艰辛。同时,年纪已高,体力不支,更是增加了旅行的难度。
  • 描写路径:“矧兹滑石径,乱石何崇巉!”此处描述了所走的道路,道路两旁的乱石高耸,形成了一道险峻的天然屏障。这不仅增添了旅途的艰难,更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然的威严与不可测。
  • 环境描绘:“上有千丈崖,下有百尺潭。”继续描绘了沿途的自然景观,既有高耸入云的悬崖,也有深不见底的潭水。这些景象为旅程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环境的敬畏之情。
  • 自我感慨:“于焉苟失脚,下饱饥蛟馋。”这里表达了诗人在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由于年纪渐高,体力衰退,一不小心就可能跌倒受伤。同时,也可能因为饥饿遭遇到危险的野生动物攻击。
  • 人生感悟:“况余发尽白,齿落馀二三。”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衰老。白发和牙齿脱落,说明岁月不饶人,生命的脆弱与短暂。这一句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易逝。
  • 结尾感慨:“胡为远行役?揽辔冲瘴岚。”诗人在最后发出了深深的疑问。为什么还要冒着生命危险进行远行?是因为怀揣着对圣主的感激之情,还是为了实现某些未了的使命?这一问句充满了复杂的情感色彩。
  1. 诗歌鉴赏
  • 艺术手法:《滑石径》运用了典型的古典诗词手法,如比喻、夸张等,使得诗歌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通过描写自然景观与自身感受的结合,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旅途图景,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 情感表达:整首诗贯穿着一种深深的忧虑与孤独感。诗人通过对远行的描写、环境的描绘以及对自身衰老的感叹,表达了对生命无常、时光流逝的恐惧和对过往岁月的追忆。这种深沉的情感表达,使得《滑石径》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更是一部充满哲思的人生感悟之书。
  • 文化内涵: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转型期,多元的文化交融为诗歌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刘鹗作为元代的诗人,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解读《滑石径》,可以了解到元代文人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以及他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

《滑石径》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更是一首蕴含丰富人生哲理的作品。它通过对旅途中所见所感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时间和自然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刘鹗卓越的文学才能,更体现了元代文化的多元性和深邃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