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瞒疑冢

怀古意激昂,河山去逶迤。
曹瞒世已矣,遗冢何累累。
大陆昼晦晏,惊飙荡殷圻。
我行倦中野,登望兴遐思。
国步属艰难,委身济倾危。
丈夫功业立,忠孝铭常彝。
汉贼不两立,雄奸当世知。
遗骸委黄壤,千载孰忍欺。
我欲假六丁,伐兹使平夷。
一洗狐媚耻,无将行路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刘绍并未创作名为《曹瞒疑冢》的文学作品。实际上,《曹瞒疑冢》是元末明初诗人刘绍的作品,它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感慨和对曹操生平的追忆。

刘绍,字子宪,建昌新城人。他在洪武中官翰林应奉,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之一。刘绍的创作往往蕴含着浓厚的怀古意味,他的诗歌风格激昂,充满了对国家命运和个人抱负的深刻思考。《曹瞒疑冢》这首诗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通过描绘曹操的遗骸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不断发掘的情景,展现了作者对历史记忆与现实挑战的思考。

在探讨历史遗迹时,人们往往会发现,许多古代帝王的陵墓都存在着被发掘或误解的情况。曹操作为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他的墓地更是被赋予了神秘色彩,其中“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更是广为流传。然而,经过考古学家的深入研究,这些所谓的“疑冢”实际上可能是北朝时期的大型古墓群,而非曹操本人所建。这一发现对于理解曹操的墓地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提供了新的证据。

《曹瞒疑冢》是刘绍创作的一首诗歌,它不仅体现了诗人个人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元末明初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氛围。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到历史的复杂性和文化的传承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