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侯招客梵宫游,杰阁岧峣近斗牛。
山势北来如展幕,溪流西去可通舟。
半峰落日孤城晚,一榻凉风万叶秋。
想有新诗留绝顶,还应寄与故人不。
寄泰宁鲍县尹 其二
介绍
《寄泰宁鲍县尹 其二》是元代诗人卢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卢琦的才华和对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也反映了他对于社会现状的关注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下面将围绕这首诗展开详细的介绍,包括其作者卢琦的生平、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几个方面:
作者简介:卢琦,元代惠州人,字希韩,号立斋。顺帝至正二年进士,授州录事,迁永春县尹,赈饥馑,止横敛,均赋役,讼息民安。卢琦在任内积极救灾济民,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和尊敬。他的政绩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后来更是调任为宁德县尹。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元代,当时的政治环境复杂多变,社会矛盾尖锐。卢琦作为一位正直的官员,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因此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民生的思考。《寄泰宁鲍县尹 其二》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艺术特色:《寄泰宁鲍县尹 其二》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在语言上,卢琦善于运用简洁有力的词汇,直抒胸臆,表达了他对政治腐败的不满和对民众苦难的同情。其次,在结构上,该诗采用了传统的七言律诗形式,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最后,在思想内容上,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百姓的痛苦,表达了卢琦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作品赏析:在《寄泰宁鲍县尹 其二》中,卢琦通过对泰宁鲍县尹的描述,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画面。诗中的“重冈复岭渺天涯,触热驰驱力欲疲”形象地描绘了卢琦在官场上的艰辛与疲惫;而“但愿官仓长有粟,不愁客路更多岐”则反映了他对百姓生活的关心和对治理国家的责任感。此外,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也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诗意和深度。
评析:在文学史上,《寄泰宁鲍县尹 其二》被视为元散曲的代表之作之一。《寄泰宁鲍县尹 其二》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度的思想价值,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卢琦个人才华的体现,更是元代文人群体精神面貌的缩影和写照。
《寄泰宁鲍县尹 其二》不仅体现了卢琦的个人品质和文学修养,更折射出元代社会的现实状况和政治氛围。这首诗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