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姬曲

燕京女儿十六七,颜如花红眼如漆。
兰香满路马尘飞,翠袖笼鞭娇欲滴。
春风淡荡摇春心,锦筝银烛高堂深。
绣衾不暖锦鸳梦,紫帘垂雾天沈沈。
芳年谁惜去如水,春困着人倦梳洗。
夜来小雨润天街,满院杨花飞不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燕姬曲》是元代诗人萨都剌创作的一首乐府民歌体诗作,主要描写了一位燕京少女的春日出游与夜晚独居的情景,以及她对青春易逝的感慨。以下是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与内容概述
  • 作品创作时间及地点: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有多种说法,可能作于元泰定四年(1327年)萨都剌初次入京之时,或作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时萨都剌官翰林国史院应奉文字,在京城供职期间。
  • 诗歌描写的对象:这首诗歌描写的是燕京一名十六岁左右的少女,她的美丽和气质在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 情感抒发:通过对这位少女日常生活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她青春易逝的感伤以及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深深怀念。
  1. 艺术手法与语言风格
  • 融情入景的艺术手法:《燕姬曲》将作者的情感巧妙地融入景物之中,让读者能够通过景物感受到诗中所蕴含的情绪。
  • 婉丽的语言风格:全诗用词清丽,文笔婉约,充分体现了元代文人的审美倾向和文学特色。
  • 意境的营造:诗中构建了一个充满美感的意境,既有外在的自然景观,也有内在的情感世界,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
  1. 文化与社会意义
  • 对女性美的赞美:通过这首诗,萨都剌不仅赞美了女性的美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美的关注和文化氛围。
  • 元代社会生活的反映:诗中的景物描写与人物心理活动共同构成了一幅元代都市生活的画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 审美情趣的体现:这首诗展现了元代文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对于研究当时的文化和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1. 历史影响与评价
  • 历史价值:《燕姬曲》作为元代诗歌的代表之一,其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不容忽视,是研究元代文学的重要文献。
  • 文学价值:作为一篇乐府民歌体诗作,它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情感共鸣:这首诗歌中流露出的深沉情感和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引发了读者的共鸣,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青春岁月的珍惜。

《燕姬曲》是一首充满艺术魅力和深刻内涵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元代社会的风貌,还反映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感悟。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元代文学的特点,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细腻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