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云暮矣 其三

岁云暮矣,子将焉行。
江南木落天雨霜,娟娟美人淮水傍。
淮水不回头,行人上小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萨都剌的《岁云暮矣 其三》是一首描绘岁末江南景象与深情思念的诗歌。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

  1. 作品简介
  • 作者:萨都剌,元代著名诗人,字天锡,别号直斋。他的诗作多反映了元初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语言豪迈,风格独特。
  • 出处:《岁云暮矣 其三》见于萨都剌的诗集《雁门集》,收录于元代的文学作品集中。
  1. 原文及注释
  • 诗句:“岁云暮矣,子将焉行?江南木落天雨霜,娟娟美人淮水傍。淮水不回头,行人上小舟。”
  • 解释:此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岁末的江南景色,其中“木落”指的是秋天树叶的落下,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而“天雨霜”则进一步营造了一种寒冷且萧瑟的氛围。最后一句“行人上小舟”,则表达了诗人对爱人的深切思念,也暗示了诗人即将踏上旅程的无奈与哀愁。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整首诗通过“木落”、“雨霜”、“美人”等自然意象,以及“淮水”这一流动的象征,构建了一个凄凉又美丽的画面。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还深刻地体现了诗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 情感表达:萨都剌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致描写,传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诗中的“淮水不回头,行人上小舟”不仅形象展现了别离的场景,也透露出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1. 文化背景
  • 时代背景:萨都剌生活在元代初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转型的时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萨都剌的诗作更多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表现出一种超脱现实的理想主义情怀。
  • 文学地位:萨都剌被誉为元代“济善”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同时又不乏浪漫和抒情的成分。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他在当时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1. 后世影响
  • 读者反响:萨都剌的诗歌以其豪放、苍劲的风格,深受读者喜爱。他的诗作不仅在文人之间流传甚广,也在普通百姓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 研究价值:对萨都剌的研究为了解元代诗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他的诗歌不仅展现了个人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心态。

萨都剌的《岁云暮矣 其三》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思的佳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内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够体会到古典诗词的美,还能深入理解古人的情感世界和文化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