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迟宋潜溪

忽忽岁欲暮,骎骎春已迫。
出门尚谁思,悲歌迟来客。
客昔与我期,近在旦与夕。
如何事多迕,月满且复魄。
悲风一夜起,落叶满长陌。
女萝虽有托,近亦辞松柏。
万物会归尽,人岂无终极。
而我与夫子,况皆年半百。
前涂讵难知,玄发早已白。
若不数相过,蹉跎深足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岁暮迟宋潜溪》是元末戴良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1. 诗人简介
  • 生平经历:戴良,元明间浦江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他通经、史百家及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后学古文与诗歌。元顺帝至正十八年被朱元璋召讲经史,曾逃去并依张士诚,见其败后携家泛海至登、莱。后欲归扩廓军未果,最终侨寓昌乐。
  • 文学成就:戴良的诗作多涉及历史、哲学和自然景象,如这首《岁暮迟宋潜溪》,通过描写季节变化与人生感慨,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1. 诗歌原文
  • 节选:忽忽岁欲暮,骎骎春已迫。出门尚谁思,悲歌迟来客。客昔与我期,近在旦与夕。如何事多迕,月满且复魄。悲风一夜起,落叶满长陌。女萝虽有托,近亦辞松柏。万物会归尽,人岂无终极。而我与夫子,况皆年半百。前涂讵难知,玄发早已白。若不数相过,蹉跎深足惜。
  1. 诗意解析
  • 岁月流逝的主题:《岁暮迟宋潜溪》通过季节变化的描写,传达了时间流逝的主题。诗人感叹岁月如梭,感叹时光易逝,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 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万事有终”与“人岂无终极”表达了一种对生命终结的哲思。诗人通过对四季更替的描绘,隐喻了人生的变迁与无常,从而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深入思考。
  • 友情与离别的主题:诗中的“客昔与我期,近在旦与夕”以及“何不数相过,蹉跎深足惜”反映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由于时空变迁而造成的离别之苦。这种情感的流露,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回忆,也表达了对当下无法相聚的无奈以及对将来相见的渴望。
  1. 艺术手法
  • 意象的使用:诗中使用了许多象征性的意象,如“悲风一夜起”、“悲歌迟来客”等,这些意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落叶满长陌”等画面描绘,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 韵律的运用:整首诗的押韵形式严谨,节奏分明,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种韵律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更多的审美价值。

除了以上内容,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理解作者的情感状态和心理变化。戴良在创作时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时期,对过往的留恋和现实的无力感都深深地影响着他的诗歌。
  • 探讨诗歌中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作为元末诗人,戴良的生活和创作深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更深入地分析《岁暮迟宋潜溪》的艺术特色及其历史意义。
  • 学习古典诗词的创作技巧和表达手法。例如,戴良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对比手法,通过季节的变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哲理思考,这对现代诗歌创作者仍有借鉴意义。

《岁暮迟宋潜溪》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示了作者深邃的思想情感,也为读者提供了对人生、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不仅是戴良个人的文学成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