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簪

螵蛸枝上化薰风,飞掠诗翁短帽中。
鬓雪冷侵霜斧落,发云寒压翠裳空。
为裁象齿形如在,试插蝉冠气尚雄。
开卷寻行烦一指,不须当辙怒庄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螳螂簪》是元代诗人谢宗可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螳螂之美丽与高洁的形象。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螳螂簪》的作者是一位生活在元朝的诗人,名叫谢宗可。据现有资料可知,他的生平细节不详,但可以确定的是他在约公元1330年前后在世。谢宗可以能诗著称,尽管其字、号及生卒年份均无确切记载。
  2. 诗的内容:在《螳螂簪》这首诗中,谢宗可巧妙地将螳螂的美丽和高贵形象赋予了文学的形式。诗中提到“螵蛸枝上化薰风”,意味着螳螂依附在其树枝之上,随着清风舞动,给人以美的享受;“为裁象齿形如在,试插蝉冠气尚雄”则展现了螳螂那如同象牙一般的形状以及它身上的气势,让人联想到它的力量。整首诗通过对螳螂的描写,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清高自持的气质。
  3. 艺术价值:谢宗可的作品在艺术上具有独特之处,他的诗歌风格绮靡而不伤于华,平淡而不流于俗,体现了一种细腻而又雅致的艺术追求。
  4. 审美意义:《螳螂簪》不仅在艺术上受到赞誉,其审美价值也颇高。它通过对自然生物的描绘,传递出一种对美的追求和崇尚,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深刻的共鸣。同时,通过诗中螳螂的形象,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自然和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5. 收藏价值:在收藏领域,这首诗的价值同样不低。作为文学作品,它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文艺风貌。同时,若考虑到它是谢宗可的原创之作,那么其作品本身的稀有性也使其成为珍贵的收藏品。

《螳螂簪》作为一首七言律诗,不仅展示了谢宗可独特的文学才能和审美情趣,也为人们提供了一扇窥见古代文人生活与思想的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