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妇歌

陈君手持烈妇碑,劝我为作烈妇歌。
人生自古孰无死,烈妇之死名不磨。
本是东沧小家女,粉黛不施眉自妩。
父怜母惜忍违离,纳婿于家半年许。
阿爷从军气颇粗,欲杀不义奔京都。
手持芒刃机不密,身落祸坑家乃屠。
绣衣郎君元帅子,少年绝爱倾城美。
愿言携手与同归,即免枭首尸诸市。
郎君满屋堆黄金,安知难买烈妇心。
耳边言逐飘风过,腹内怨含沧海深。
骂声不绝郎君怒,马上挥刀斫头去。
双鸾羞对青铜镜,全家甘赴黄泉路。
娟娟肌体娇如雪,烈烈肝肠坚似铁。
一团冤血注娄江,至今流水声呜咽。
男儿读书峨冠巾,偷生或忍忘君亲。
奴颜婢膝曳朱紫,得不愧此裙钗人。
呜呼,得不愧此裙钗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烈妇歌》是元代诗人谢应芳创作的一首反映女性在夫家遭受虐待和迫害的七言律诗,通过叙述一个东沧小户人家的妇女的故事,展示了她在家族悲剧中的悲惨遭遇。下面对这首诗进行介绍:

  1. 诗歌背景:《烈妇歌》的创作背景与元代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当时社会动乱,战乱频发,民不聊生,而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权益受到极大限制。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元代下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2. 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一位东沧小户人家的女子,她原本是家中的宝贵成员,却因为家族中的不幸事件被卷入了一场悲剧之中。她的美貌并未给她带来幸福,反而成为家族灾难的起点。她的父亲为了保护家庭免受更大的损失,决定将女儿许配给一个军官,但这个决定最终导致了女儿的悲剧。
  3. 主题意义:这首诗通过对一个普通女性遭遇的描述,深刻揭示了元代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它不仅是对个人悲剧的描写,更是对整个社会不公现象的批判。通过对这位女性命运的同情,诗人表达了对女性权利和尊严的尊重,呼吁社会对女性地位和权益的关注。
  4. 艺术特色:在艺术上,这首诗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能够深刻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和情感的渲染,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中人物的痛苦和无奈。同时,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烈妇之死名不磨”,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深度。
  5. 历史背景:了解《烈妇歌》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意义。元代是一个动荡的时期,社会结构复杂多变,女性的地位和权利经常受到忽视。这首诗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真实生活和心理状态,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状况的一种反映和批判。

《烈妇歌》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史诗。通过对一个普通女性命运的刻画,诗人展现了元代社会的不公和对女性权益的忽视,呼吁人们关注并改善这一现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