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殷佥事献臣

曾扈龙旗北斗傍,远持使节到扶桑。
性情邃密希前宋,诗笔淋漓近晚唐。
方倚细陈清泪疏,不期便入白云乡。
伤心千里燕南道,落日鸦啼垄树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殷佥事献臣》是元代诗人魏初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殷佥事献臣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

以下是关于《挽殷佥事献臣》的详细分析:

  1. 作者背景:《挽殷佥事献臣》的作者是魏初,字太初号青崖。魏初在元代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不仅好读书,尤其擅长《春秋》学,还为文简而有法,其作品多有建白,曾得到朝廷的赏识。他的文学作品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并留下了自己的文集《青崖集》。

  2. 诗歌内容分析

  • 诗的首联“曾扈龙旗北斗傍,远持使节到扶桑”,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殷佥事献臣的尊敬与钦佩,认为其性格与前宋时期的人相似,并且诗笔如同晚唐时期的诗人一样淋漓尽致。
  • “方倚细陈清泪疏,不期便入白云乡”表达了诗人因好友去世而感到悲痛欲绝的心情,以及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如白云般飘渺无定。
  • 结尾的“伤心千里燕南道,落日鸦啼垄树苍”则进一步凸显了诗人对友人逝去的哀思,以及对友人生前所经历之地的深切怀念。
  1. 文化意义和价值:
  • 《挽殷佥事献臣》不仅展示了元代文人的才情和情感表达方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忠诚、友情和文化认同的重视。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元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和他们的文化追求。

《挽殷佥事献臣》是一首充满情感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不仅记录了一段历史,更是一份情感的寄托,让人们感受到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逝去之人的深深怀念。这首诗不仅是文学创作的典范,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值得人们深入研读和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