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答宣让王太子

数椽茅屋数株松,蒲榻高眠海日红。
不是贤王招不起,山人只合住山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奉答宣让王太子》是元末明初僧人克新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克新,元末明初僧人,字仲铭,号雪庐,江西鄱阳人。
  • 他曾受诏招谕吐蕃,为文自称“江左外史”,并有《南询稿》《雪庐稿》等作品。
  1. 诗歌内容
  • 诗中描绘了一座位于普陀山洛迦山的宝塔,称为“太子塔”,由镇南王脱欢的第四子宣让王帖木儿不花施钞千锭建造。
  • 诗歌以数椽茅屋和数株松树起兴,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喜爱,以及对宣让王邀请的婉拒。
  1. 艺术手法
  • 起兴手法:诗歌以自然景象作为起兴,通过描写简朴的生活环境来表达诗人的高洁志向。
  • 对比手法:通过对宣让王的邀请与诗人的隐居生活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于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
  1. 文学价值
  • 主题鲜明:诗歌的主题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利的淡泊。
  • 语言优美:诗歌采用了五言古体的形式,语言流畅,富有节奏感。
  1. 历史背景
  • 元世祖忽必烈第九子镇南王脱欢封其子为宣让王,并为其建塔以示恩宠。
  • 宣让王在历史上是一位显赫的人物,而这首诗则是对其生平的一种艺术再现。

《奉答宣让王太子》不仅展现了克新作为一位僧人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元末明初社会的文化风貌和文人的隐逸情怀。这首诗不仅是克新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