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历荒城遍野蒿,昔人事业已徒劳。
雁将秋色催归马,枫引霜花入战袍。
地阻东南乡信远,天昏西北阵云高。
不堪屡作还家梦,起向西风抚大刀。
临安军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临安军前》:历史沧桑与英雄悲歌
《临安军前》这首由元末明初的诗人张宪所创作的七言律诗,以其深沉的历史感和浓郁的英雄色彩,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张宪,号廷式,是江西德兴人,他的生平事迹虽然不甚详述,但从其作品可窥见他一生的清正廉明和对家国的深情厚意。这首诗作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同时也折射出作者对战争与和平、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临安军前》描绘了一片荒凉的城池,遍地野蒿,昔日的辉煌事业已成空谈。诗中的“雁将秋色催归马,枫引霜花入战袍”生动地捕捉到了深秋时节的景象,以及士兵们在寒风中奋战的形象,展现了一幅幅动人心魄的战争画卷。然而,“地阻东南乡信远,天昏西北阵云高”,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战场环境的严峻。
最为感人的是末尾的“不堪屡作还家梦,起向西风抚大刀”。这里,诗人用一种无奈而又坚定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他无法忘却自己的使命,但也无法割舍对家的眷恋。这种矛盾的情感在他的笔下得到了深刻的体现,让人不禁产生共鸣。
张宪通过《临安军前》这首诗,不仅仅是在叙述一个历史事件,更是在表达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他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展示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同时也反映了他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人生追求。可以说,这首诗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传承。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伟大与复杂。
张宪的《临安军前》,不仅是一首反映历史的作品,也是一首充满哲思和人文关怀的诗篇。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内涵,也可以更好地领悟到诗人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