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中牟鲁恭祠

长民曾羡鲁恭贤,民物熙然各遂天。
境外遗蝗徒扰扰,桑间驯雉自翩翩。
闾阎风俗犹前日,史传声华纪昔年。
寄语郎官勤抚字,循良衣钵要人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中牟鲁恭祠》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于谦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下面将详细探讨此诗: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后世尊称“少保”、“忠肃”。他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曾历任多个重要职务。他以清廉著称,一生致力于国家的安定与发展。
  • 创作时间:《过中牟鲁恭祠》的创作时间不详,据传是在其担任地方官员期间所作,反映了他对家乡风土人情的深厚感情和对鲁恭这位先贤的敬仰。
  1. 诗歌原文
  • 长民曾羡鲁恭贤,民物熙然各遂天。
  • 境外遗蝗徒扰扰,桑间驯雉自翩翩。
  • 闾阎风俗犹前日,史传声华纪昔年。
  • 寄语郎官勤抚字,循良衣钵要
  1. 诗歌解析
  • 首联赏析:“长民曾羡鲁恭贤,民物熙然各遂天。”这句表达了作者对于鲁恭的敬仰之情,认为鲁恭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卓越的治理才能。他的政绩使得民众生活安定,社会和谐。
  • 颔联赏析:“境外遗蝗徒扰扰,桑间驯雉自翩翩。”描绘了鲁恭辖区内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情,体现了鲁恭治理地区的成效,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
  • 颈联赏析:“闾阎风俗犹前日,史传声华纪昔年。”表达了对鲁恭治理风格和成就的肯定,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延续和历史传承的重要性。
  • 尾联赏析:“寄语郎官勤抚字,循良衣钵要。”这是对年轻官员的寄语,希望他们能够继承和发扬鲁恭的优良传统,为政为民。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后人的期待和鼓励。
  1. 历史背景
  • 鲁恭祠的历史地位:鲁恭祠是为了纪念东汉时期的中牟令鲁恭而建的。鲁恭以其清廉和治理能力深受百姓爱戴,被后人称为“循良”。
  • 中牟的历史与变迁:中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历史上曾多次修建和重建祠堂以纪念当地的历史人物。这些建筑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望。
  1. 文学价值
  • 艺术手法:该诗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诗歌形象生动,情感丰富。
  • 语言风格: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易于朗诵,具有很强的音乐性。
  • 象征意义:通过描述自然景色和社会风貌,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繁荣社会的向往。
  1. 文化影响
  • 民间传说与信仰:鲁恭祠在当地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地位,成为民间信仰的中心。
  • 教育意义:作为文学作品,《过中牟鲁恭祠》对后世的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激励人们学习鲁恭的精神。

《过中牟鲁恭祠》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更在历史和文化层面展现了其深远的影响。这首诗通过对鲁恭祠的描述,传达了作者对民生的关注以及对先贤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道德榜样的追求和崇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