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极烟沙草带霜,天寒岁暮景苍茫。
炕头炽炭烧黄鼠,马上弯弓射白狼。
上将亲平西突厥,前军近逐左贤王。
边城无事烽尘静,坐听鸣笳送夕阳。
塞上即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塞上即景:边塞戍卫与家国情怀
于谦,明朝名臣,其诗作《塞上即景》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首诗不仅是他军事生涯的见证,更是他个人情感与民族责任感的深刻体现。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边塞风光和边疆将士的艰苦生活,以及文人对国家安危的关注和忧思。
诗中“目极烟沙草带霜,天寒岁暮景苍茫”,描绘了一幅边塞冬日的景象,寒风凛冽,草木萧条,展现了边疆的荒凉与寂寞。然而,诗人并未沉溺于这种孤寂之中,反而表现出一种超越环境的豪情壮志。“炕头炽炭烧黄鼠,马上弯弓射白狼”,这两句生动地展示了将士们的生活状态,尽管条件艰苦,但依然保家卫国,展现了军人的坚韧与忠诚。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诗人所赞颂的主题。
诗的后半部分“上将亲平西突厥,前军近逐左贤王。边城无事烽尘静,坐听鸣笳送夕阳”则转入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与感慨。这些事件不仅是边塞战事的历史写照,也是国家命运的象征。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对和平盛世的向往,以及对战争带来的破坏的深深忧虑。同时,“坐听鸣笳送夕阳”也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人生观。
《塞上即景》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边疆风情的诗,更是一部饱含深情的爱国诗篇。通过对边疆生活的细腻描绘和对国家未来的深切思考,诗人展现了他对国家的深沉热爱和崇高责任感。在今天看来,这首诗依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边塞戍卫的英雄气概,更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