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过天井关回辙庙

天井关前策马过,道彷古庙郁嵯峨。
石留辙迹深如许,道在人心耿不磨。
残雪初消山似洗,暖风才动鸟如歌。
自缘景物萦怀抱,莫怪重来感慨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过天井关回辙庙》是明代于谦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于谦(1398年—1457年),明初名将,文学家,字廷益,号节庵,谥忠肃。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将领,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尤以诗歌见长。他的生平事迹和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1. 作品原文
  • 天井关前策马过,道傍古庙郁嵯峨。
  • 石留辙迹深如许,道在人心耿不磨。
  • 残雪初消山似洗,暖风才动鸟如歌。
  • 自缘景物萦怀抱,莫怪重来感慨多。
  1. 作品赏析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回顾和对自然的感悟。诗人通过对天井关和回辙庙的历史景象的描绘,以及通过自然景观的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哲思。
  •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使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和艺术性。例如,“道在人心耿不磨”表达了诗人对道德和信仰的坚守;而“自缘景物萦怀抱,莫怪重来感慨多”则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经历和历史变迁的深刻反思。
  1. 创作背景
  • 于谦生于明朝初期,这是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作为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他深知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往往与政治、军事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他的诗歌中,常常蕴含着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 《重过天井关回辙庙》的创作,正是于谦这种忧国忧民情怀的艺术体现。通过对这一历史遗址的再次探访,诗人不仅重温了过往的历史记忆,也抒发了自己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深深忧虑。

《重过天井关回辙庙》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诗歌,更是一种深沉的文化表达和精神寄托。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