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三日诸亲溪亭泛舟二首

远集亭边骑,新成槛外舟。
岁时开小会,信宿是中秋。
倚杖迎岚气,褰裳渡石流。
泠然尘外赏,无谢竹林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八月十三日诸亲溪亭泛舟二首》是明代诗人于慎行的一首诗词。该诗描绘了作者在秋日夜晚,与亲朋一同乘舟游于溪边的景色和情感体验。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远集亭边骑,新成槛外舟。
    岁时开小会,信宿是中秋。
    倚杖迎岚气,褰裳渡石流。
    泠然尘外赏,无谢竹林游。
    晚凉人未醉,移席泛烟波。
    酒远杯常待,舟平岸易过。
    鸟边浮晚吹,花底度轻歌。
    早见东林月,秋光逼绛河。
  2. 诗词解析
  •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明末,反映了作者当时的生活状态和心境。诗中描绘的是在秋天的夜晚,作者与亲友一起泛舟溪边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的欣赏和对人生的感慨。
  • 艺术手法:此诗采用了简洁而含蓄的笔法,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风光的美以及与朋友共度的愉快时光。诗句中的“倚杖迎岚气,褰裳渡石流”等描绘细节,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与朋友们之间的亲密无间。
  • 主题表达:虽然表面上看似简单描述一次泛舟活动,但诗人实际上借此抒发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诗中的“泠然尘外赏”表明了诗人对尘世纷扰的超脱,以及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1. 历史文化背景
  • 这首诗反映了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展现了明代文人追求精神生活的态度,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诗中的“东林月”可能是指佛教禅宗的一种修行理念,即通过观察月亮的变化来体悟宇宙的真理。这种理念在诗中得到了体现,表明诗人希望通过与自然的交流来获得精神上的升华。
  1. 社会意义
  • 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上的杰作,也是历史和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代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生活状态。
  • 诗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首诗提醒人们要重视与自然的联系,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对生活的热爱。

《八月十三日诸亲溪亭泛舟二首》不仅仅是一首诗词,它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心灵的慰藉,同时也是明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反映。通过欣赏这首诗,不仅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才华,也能从中汲取到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崇高敬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