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川城北倚扁舟,寒色萧萧对驿楼。
过雨菰芦惊午梦,乘波凫鹭激中流。
长天积水千帆暮,斜日疏林五月秋。
指点津亭问前路,居人为说古瀛洲。
安陵雨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安陵雨泊》是明代诗人于慎行创作的七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五字,采用平仄声调和押韵的技巧,展现了一幅广川城北倚扁舟、寒色萧萧对驿楼的过雨惊梦、长天积水千帆暮和斜日疏林五月秋的自然景象。
《安陵雨泊》的创作背景及其作者的生平介绍,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与艺术特色。于慎行的生平资料揭示了他是一位有才华的官员和诗人,其作品在后世得到了一定的传颂。
从内容上看,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广川城北倚靠扁舟的景象。诗中的“寒色萧萧对驿楼”形象地勾勒出寒冷天气下,驿站楼阁显得格外清冷的画面,而“过雨菰芦惊午梦”则通过雨后的场景,让人联想到一个被雨水惊醒的梦境,增添了几分神秘感。“乘波凫鹭激中流”则展示了水波不兴、凫鹭戏水的宁静画面。整体上,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在艺术特色方面,《安陵雨泊》采用了典型的七言律诗格式,遵循平仄声调与押韵的规则。这种结构形式不仅使得诗歌朗朗上口,易于吟咏,而且通过严格的音律安排,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感。同时,诗人巧妙地利用景物描写来寄托情感,如“长天积水千帆暮”暗喻人生旅途的孤独与迷茫,“斜日疏林五月秋”则是对逝去时光的哀叹。这些意象的运用,使诗歌具有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远的意境。
诗歌的结尾处,诗人通过询问津亭前路的方式,表达了对未知未来的好奇与期待,以及对过往经验的回顾与总结。这种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又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洞察。通过对这首诗的欣赏,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安陵雨泊》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更是一种情感与哲思的流露。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哲理思考,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值得人们细细品味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