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阳老将行为郭总戎建安赋

渔阳老将名家子,少日趋庭弄文史。
操觚屡试不见收,投笔悲歌辞故里。
桂玉萧疏客帝城,游谈无术致公卿。
烟尘正满渔阳道,挟策还为塞上行。
尔时戚侯镇北土,七校屯营开幕府。
江南剑客拥辕门,若个骁雄健如虎。
将军自臂六钧弓,玉帐分符细柳东。
新降部落连青海,见筑亭台跨远空。
蓟门论守不论战,十年左角无传箭。
一朝碣石见桑田,台上黄金颜色变。
归与弹铗罢登坛,手挽虹霓上钓竿。
东征西讨年来事,笑踞松根白眼观。
西京有班今有郭,文武声华何磊落。
君家难弟定远兄,一片燕然铭再凿。
闻君矍铄壮不如,八十欲近七十馀。
还看世业青云远,尽出兰台旧著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渔阳老将行为郭总戎建安赋》是一首明末诗人于慎行的古诗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挫折、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这部文学作品:

  1. 作者介绍
  • 于慎行,明代诗人,以其文采风流著称,其诗作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内心世界。
  1. 诗歌内容
  • 名家子的身份:诗歌开篇即点明了主人公是一位有才华的年轻士人,自幼在庭训下习文弄史。
  • 屡试不中:描述了主人公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失败,未能得到认可,这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功名的追求与失落。
  • 辞别故里:表达了主人公因未能实现个人价值而选择离开家乡,投身于仕途的决心。
  • 客帝城的经历:描绘了主人公在京城长安的艰辛生活,由于游谈无术,无法获得公卿之位。
  • 塞上行的决绝:在描述主人公的心境时,用“挟策还为塞上行”这一意象,展现了一种不甘屈服于现实的决绝态度。
  1. 文学手法
  • 对比手法:诗歌通过与故里生活的对比,突出了主人公的无奈与悲凉。
  • 借景抒情:通过对渔阳道上烟尘的描述,传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不安的深切关注。
  1. 历史背景
  • 该诗作创作于明末,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经济衰败,民不聊生。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都有感而发,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 作为明朝的末代诗人,于慎行在其作品中自然融入了对即将灭亡的明朝的哀悼与反思。

通过对《渔阳老将行为郭总戎建安赋》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到这首古诗不仅是作者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那个时代文人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它展示了古人在面对挫折时的坚韧与执着,以及对于国家兴亡的深深忧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