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称桃树,当轩花几丛。
漪漪时间绿,灼灼半舒红。
裛泪含朝雨,浓妆媚晚风。
东君无限意,点缀不言中。
赋夹竹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赋夹竹桃》是一篇描写夹竹桃的散文,由著名作家季羡林在1962年创作。该文被选入苏教版语文六(下)第19课,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深刻理解,同时也反映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散文的特色。以下是对这部文学作品的介绍:
作品背景:季羡林是一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语言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精于多国语言,尤其精通吐火罗文,是世界上少数几位能够通晓此文字的学者之一。他的著作涵盖了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等多个领域,并且与中文和比较文学的研究齐头并进。
写作时间与地点:这篇散文最初发表于《人民文学》第一期,次年便以优越的语言条件将作者的生活经验细腻地记录下来。这在当时的中国散文中尤为突出,显示了其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文学特色:《赋夹竹桃》以其生动的文笔描绘出夹竹桃的韧性和美丽动人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植物的喜爱之情。文章通过细腻的感官描述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在阅读中获得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文学地位:作为“具有史诗性质”的散文,它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提供了珍贵的视角。它的存在为后来的文化传播和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赋夹竹桃》不仅是季羡林作品中的一颗明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通过对夹竹桃这一简单而美丽的自然现象的描写,作者传达了一种深沉的情感和对生命力的赞美,使得这部作品跨越时代,至今仍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