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长安感怀

客馆新秋至,空庭一叶飘。
晚蝉鸣树近,归雁倚空遥。
乱后乡书断,愁来浊酒销。
故人多意气,秉烛对深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初秋长安感怀》是明代王弘诲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在长安深秋时节的情感体验和对故土的怀念。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分析:

  1. 作者介绍
  • 王弘诲字少博,号忠铭,是明朝广东定安(今属海南)人。他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及第,选任庶吉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著有《尚有堂稿》和《天池草》,显示了他的文学才华与政治影响力。
  1. 诗歌原文
  • 客馆新秋至:诗人首先描写了秋天到来时的情景,即“客馆新秋至”,表达了自己身处异地、感受到秋季气息的到来。
  • 空庭一叶飘:接着,“空庭一叶飘”描绘了庭院中落叶飘散的景象,暗示着萧瑟和凄凉的氛围。
  • 晚蝉鸣树近:描述了傍晚时分,树上的知了开始鸣叫的场景,增加了诗句的生动性和画面感。
  • 归雁倚空遥:此处写归雁远飞,形象地传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 乱后乡书断:表达了战乱之后,家乡的书信变得稀少或断绝的无奈和悲痛。
  • 愁来浊酒销:用“愁来”形容内心的忧愁难以抑制,而“浊酒销”则表明在这样的情绪下,只有通过饮酒来缓解。
  • 故人多意气:反映了尽管战争带来苦难,许多故人在面对困难时仍保持坚强和斗志。
  • 秉烛对深宵:最后,“秉烛对深宵”表达了在深夜独自点烛深思的情景,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初秋长安感怀》中的意象丰富,如“客馆新秋”、“空庭一叶飘”等,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心境变化。
  • 抒情性:整首诗洋溢着浓厚的抒情色彩,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故乡、战争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 对比手法:通过“晚蝉鸣树近”与“归雁倚空遥”的对比,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和深度,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与对战争的深深哀伤。
  1. 主题思想
  • 《初秋长安感怀》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怀念以及对战争带来的苦难的同情。通过对季节变迁和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展现了个人情感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王弘诲的《初秋长安感怀》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的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艺术佳作。它通过对秋天景象的细腻描摹,传达出诗人对于时光流逝、世事无常和人生旅途的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