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侯宋遇吾还京

少年开府富平侯,鹊印曾提过鹭洲。
十叶金貂承雨露,三山瑶草羡风流。
晨挥玉麈临宾榻,夜拂银灯运将筹。
归去彩云依北阙,思君明月在南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宁侯宋遇吾还京》是明朝诗人王弘诲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而且在历史上也有其独特的意义。下面将围绕这首诗展开介绍:

  1. 作品原文
  • 首联:“少年开府富平侯,鹊印曾提过鹭洲。”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少年时期即展露才华,官至富平侯的辉煌经历,同时借用“鹊印”和“鹭洲”象征功名利禄。
  • 颔联:“十叶金貂承雨露,三山瑶草羡风流。”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富贵荣华的追求,同时也透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颈联:“晨挥玉麈临宾榻,夜拂银灯运将筹。”展现了诗人勤政爱民的形象,通过“玉麈”和“银灯”等物象,传达了诗人治理国家、运筹帷幄的能力。
  • 尾联:“归去彩云依北阙,思君明”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这里的“彩云”象征着美好的愿望和梦想。
  1. 作品赏析
  • 艺术手法:这首诗采用了典型的五言律诗形式,结构严谨,韵律和谐。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
  • 语言风格:王弘诲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使诗歌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思想内容:这首诗不仅是作者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其一生经历的总结。其中既有对名利的追求,也有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守。
  1. 写作背景
  • 生平简介:宋遇吾(1420年—1476年),字元善,号东山,明朝中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曾任西宁侯,世袭爵位,并历任右军都督府事等要职。由于其政治才能和文学造诣,深受当时朝廷的重用。
  • 创作时间:据史料记载,《西宁侯宋遇吾还京》的创作大约发生在景泰五年(1454年)或景泰六年(1455年),此时宋遇吾刚刚还京,不久之后因父亲病逝而归乡。
  1. 历史评价
  • 皇帝赞誉:根据史籍记载,景泰皇帝对宋遇吾颇为赏识。他在宋遇吾去世后赐祭文,并追封为襄国公。这表明宋遇吾在政治和文学上都有一定的成就。
  • 后世影响:宋遇吾的文学作品和政绩都对当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被后人传颂不衰。

《西宁侯宋遇吾还京》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更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王弘诲个人创作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于热爱诗歌的人来说,这首诗不仅仅是欣赏文学之美的机会,更是深入了解明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