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梁原沙

沙老耽梨园,一往不复返。
不知长夜台,何似沧浪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吊梁原沙》是明代诗人王弘诲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对该文学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品原文
    沙老耽梨园,一往不复返。
    不知长夜台,何似沧浪馆。

  2. 作者介绍
    王弘诲,字绍传,号忠铭,广东琼州定安人。他博观群书,日记千言,弱冠时登嘉靖四十年解元,四十四年(1565)成进士,选庶吉士,历春坊谕德,掌南京翰林院事,加太子宾客,吏部左侍郎,充会试副总裁,拜南京礼部尚书。他曾上疏请建储、御讲等六事,因病乞休。著有《尚友堂稿》《天池草》等。

  3. 诗歌鉴赏
    在这首诗中,王弘诲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场景,通过对“沙”与“梨园”、“长夜台”与“沧浪馆”的对比,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深刻思考。其中,“沙老耽梨园,一往不复返”,通过“沙”这一自然元素来比喻人生的无常,以及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不知长夜台,何似沧浪馆”,则运用了历史典故“长夜台”与“沧浪馆”来隐喻人生结局的不同归宿,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死离别的感慨和无奈。

这首《吊梁原沙》不仅体现了王弘诲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于生命、社会和历史的深层思考。通过欣赏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理和美学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