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贤桥

爱尔栖贤地,虹桥驾碧漪。
洞传唐李勃,碑刻宋淳熙。
落日闲丹壑,长风怯葛衣。
欲穷庐阜顶,五老会相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栖贤三峡桥》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学作品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而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作者的才华横溢,同时也体现了时代的文化风貌。以下将具体介绍这首《栖贤三峡桥》:

  1.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不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还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作品广泛流传,被后人传颂不衰,尤其在诗歌和散文领域成就斐然。

  2. 诗词原文
    江水初回山色外,石门深锁翠微间。
    千寻秋色岩峦净,十里雷声涧谷寒。
    此去洗心应少累,从来蓄眼看未看。
    使君健笔题佳句,一首新诗倒醉澜。

  3. 诗词注释:这首诗共由四行组成,每行五个字,采用五言形式表达。首两句描写庐山栖贤谷的景色,描绘了江水环绕山色流淌的场景和石门隐藏在翠微之间的景象。第三四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以及通过观赏这些美景带来的心灵上的放松和满足感。最后两行则是诗人对于同僚的赞美,称对方挥笔写下的诗篇如同倾倒了美酒般令人陶醉。

《栖贤三峡桥》作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艺术上展现了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也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和感悟。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精髓以及作者的情感世界和文化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