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示诸生用前韵

诸生久候绿萝溪,遥向先生为指迷。
须信无中还觅有,欲穷高处更从低。
源头泼泼千年在,梦里惺惺几个提。
解得此机高驻足,真成凡圣隔云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山示诸生用前韵》是明代王渐逵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文学作品的各个方面:

  1. 作者简介
  • 创作背景:王渐逵,字用仪,号青萝子、大隐山人,生于明代广东番禺。他有着丰富的仕途经历,曾官至刑部主事。王渐逵因养母之请告居家十余年,后在广州再次受到朝廷召见,与王阳明的门人讲学。之后,他回到家乡并被推荐入京,但并未得到重用,最终选择归隐。
  • 作品风格:王渐逵在文学创作上表现出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他的诗歌常常富含哲理和深邃的思想性。《登山示诸生用前韵》作为其代表作之一,充分体现了这种风格。
  1. 作品原文
  • 原文展示:“诸生久候绿萝溪,遥向先生为指迷。须信无中还觅有,欲穷高处更从低。”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学问追求的深邃思考。其中,“诸生久候绿萝溪”意味着学生们长久地等候在绿萝溪边,渴望得到先生的点拨和指引。而“遥向先生为指迷”则是说学生们虽然远道而来,却仍怀着对知识的渴求,希望能够得到先生的智慧指导。
  • 诗句解析:“须信无中还觅有”这句诗展现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即在看似空无的状态中寻找真实存在的东西。这反映了作者对事物本质的探求和理解。“欲穷高处更从低”则进一步强调了一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态度,意在告诉读者,要想真正达到学问的高峰,就不能急于求成,应当逐步深入,从基础做起,才能逐渐领悟到学问的真谛。
  1. 作品赏析
  • 主题思想:《登山示诸生用前韵》通过对学问追求的描述,传达了对知识探求不倦的精神以及对真理不断挖掘的态度。这种精神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鼓励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始终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 艺术特色:整首诗语言简洁而不失深意,意象生动而富有层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学习过程的描写,诗人巧妙地将个人感悟与学问追求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诗中的对比手法(如高与低、明与暗)也使诗歌的表现力更为丰富。
  1. 作品评析
  • 历史影响:《登山示诸生用前韵》不仅在当时受到了文人学士们的关注和赞赏,而且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这首诗不仅是王渐逵个人学问修养的体现,更是明代学术风气和文化氛围的一个缩影,展示了当时文人对于学问的追求和对真理的不懈探索。
  • 现代价值:在今天,这首作品依然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启示意义。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勇于探索的勇气。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应保持对知识和真理的敬畏之心和不懈追求。
  1. 写作背景
  • 社会环境:明朝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儒学复兴运动推动了学术界的活跃。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学者们更加注重学问的实践和理论的结合,王渐逵的创作正是这一时代精神的反映。
  • 个人经历:王渐逵的个人经历也是其作品情感深厚的重要原因。他的仕途经历让他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思想和文化,这些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尤其是在王阳明的影响下,王渐逵的学问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通过深入了解《登山示诸生用前韵》及其作者王渐逵的背景、作品内容、艺术特色以及它在现代社会的价值等多个维度,可以得出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观点。这首诗不仅仅是王渐逵个人智慧的结晶,更是明代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仍然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