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村探梅

家住寒塘竹里东,小桥斜立度春风。
水光晓荡玉颜净,香影宵沉月梦通。
归卧晚湖情已冷,独寻村舍兴何穷。
崚嶒高韵谁能托,石室泠泠按古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草堂村探梅》是明代诗人王琅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春天到访草堂村时,对梅花的观察和感受。

诗中的“家住寒塘竹里东,小桥斜立度春风”展现了诗人居住环境的幽静。寒塘边竹林环绕,小桥横跨其上,迎着春风轻轻摇曳。这样的场景不仅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也让人感受到一种与世隔绝的清雅。这种描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更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表达了诗人内心对于和谐生活状态的追求。

“水光晓荡玉颜净,香影宵沉月梦通”这两句则着重描绘了梅花的美丽以及夜晚的宁静景象。水面上的晨光映照着梅树,使得梅花显得更加纯洁美丽;而月光下,梅花的影子随着夜风轻轻摇曳,宛如梦境一般。这不仅是对梅花本身的赞美,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向往。通过这种对比,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叹,也反映了自己内心的平和与超脱。

“归卧晚湖情已冷,独寻村舍兴何穷”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诗人在欣赏完梅花后,回到湖边的心情已经变得平静,没有了先前的激动。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仍然独自寻找村舍,享受那份宁静与乐趣。这种态度展示了诗人对于简单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精神追求的坚持。

“崚嶒高韵谁能托,石室泠泠按古桐”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这里的“崚嶒”形容梅花的高峻姿态,而“高韵”则指梅花所散发出的独特韵味。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于梅花高洁品格的赞赏,同时也表达了对古代文人雅士生活方式的向往。而“石室泠泠按古桐”,则是用音乐般的意象来描绘梅花的香气,使人仿佛听到了古琴的声音,感受到了梅花的清新与高雅。这种写法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术美感,也深化了诗歌的内涵,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草堂村探梅》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是诗人情感与思考的真实写照。通过对梅花的观察与赞美,诗人表达了对自然和谐、心灵宁静以及高雅生活的追求。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理解明代文人生活美学的重要文本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