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烟火映荒祠,遗像萧条入拜疑。
马策扣门惟有泪,雀罗张户不胜悲。
山光夜暗围棋墅,海色寒埋挂剑枝。
千载何人能下士,断肠空忆郑当时。
谒袁文荣公祠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谒袁文荣公祠堂》是明代王稚登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作于嘉靖末年,王稚登游京师期间。在诗中,诗人通过描绘荒祠的景致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展现了一幅凄清而又壮美的图画。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古诗:
作者背景:王稚登,字伯毂,江阴(今属江苏省)人,后移居苏州。他十岁能诗,曾就教于文徵明,并有深厚的书法造诣。除了擅长写景咏物和送别怀人之作外,他还有大量描写个人生活的内容。他的诗歌创作涵盖了从年少时期的雄心壮志到晚年的感慨,反映了他丰富多彩的人生轨迹。
诗词原文:
云中烟火映荒祠,遗像萧条入拜疑。
马策扣门惟有泪,雀罗张户不胜悲。
山光夜暗围棋墅,海色寒埋挂剑枝。
千载何人能下士,断肠空忆郑当时。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及对英雄的敬仰。通过对袁文荣公祠堂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英雄人物的崇高敬意。诗中的“千载何人能下士,断肠空忆郑当时”一句更是直接点出了诗人对历史英雄的无限追念和对现实无奈的感慨。
艺术特色:王稚登的诗歌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首先,他的诗歌语言精炼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使得作品富有音乐性和画面感;其次,他的诗歌情感真挚,能够深入人心,传达出强烈的共鸣和感人的力量。此外,王稚登还善于运用历史典故来增强诗歌的内涵和深度。
《谒袁文荣公祠堂》不仅作为王稚登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文化内涵,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多面的历史画卷,同时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思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