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庵诗

浮云看世事,如水见交情。
此道令人弃,悠然想太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澹庵诗》是明朝诗人王立道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作者对于自然、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儒家理想的追求。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时代背景:王立道生活在明朝,这是一个文人墨客辈出的时代。《澹庵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明代中后期,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文化艺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 生平与作品:《澹庵诗》作为王立道的代表作之一,集中反映了他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态度。王立道本人可能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他的诗歌创作深受当时文人的影响。
  1. 作品原文
  • 《澹庵诗》原文如下:“越来溪上艾荆榛,隐居辑得庵居新。宜堂间构但求淡,不饰不雕惟任真。养真孰谓足傲世,藏脩固知能远尘。诗书长慕上古圣,踪迹拟学先天民。景幽正比颜子乐,道在任教原宪贫。汗樽杯饮。”
  • 这首诗通过描绘隐居山林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谐生活的喜爱,以及对儒家道德修养的追求。
  1. 思想特点
  • 隐逸思想:诗中的“宜堂间构但求淡”等句展现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简朴生活的隐逸思想。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格外珍贵。
  • 自然观照:通过描写山水之美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以及对美好生活状态的追求。
  • 道德修养:诗中多次提及“养真”、“养道”等概念,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和对于个人精神世界的影响。
  1. 文化意义
  • 隐逸文化的传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隐逸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澹庵诗》的诞生,是对这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文人精神的象征:诗中所体现的精神特质,成为文人追求的一种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去追寻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澹庵诗》不仅是王立道个人情感与思想的抒发,更是明朝文人精神风貌的缩影,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思想观念,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感悟人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