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宜兴徐耕隐诗

一门道脉旧相同,晚向行藏别立功。
凤入天池鸣晓日,鸿飞霄汉起秋风。
几年骨肉江山外,半月襟怀笑语中。
此别不须论老大,可留垂白梦非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宜兴徐耕隐诗》是明代诗人邵宝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徐耕隐归乡为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友谊以及对其功成名就后的归乡之情。接下来将深入探讨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一门道脉旧相同,晚向行藏别立功。
    凤入天池鸣晓日,鸿飞霄汉起秋风。
    几年骨肉江山外,半月襟怀笑语中。

  2. 主题内容

  • 志业与功业:首联提到“一门道脉旧相同”,表明诗人和徐耕隐居在同一门家族之中,有着相似的家世背景和道德追求。而“晚向行藏别立功”则揭示了主人公在晚年选择了一种不同的人生道路,即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和功名。
  • 自然意象:接下来的诗句“凤入天池鸣晓日,鸿飞霄汉起秋风”运用了生动的自然意象,展现了壮阔的天空景象和高远的意境。这些意象不仅增添了诗歌的美感,也反映了主人公的人生态度和抱负。
  • 家庭情感:第三联“几年骨肉江山外,半月襟怀笑语中”表达了主人公虽然身处异地,但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人和朋友的情感。这种情感纽带使得主人公在远离家乡的同时,仍然保持着一种温馨的家庭氛围。
  • 友情颂扬:最后一句“大家文献风流在,暮景林泉福履优”是对徐耕隐一生学术成就和品德的高度赞扬。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敬仰,也暗示了徐耕隐在文学和道德上的成就。
  1. 艺术风格
  • 格律严谨:《送宜兴徐耕隐诗》采用了严谨的格律,每一句话都遵循了传统的七言律诗结构。这种严谨的格律使得整首诗的节奏感更强,音韵和谐,易于吟诵。
  • 意象丰富:诗歌中的意象非常丰富,如“凤入天池鸣晓日”、“鸿飞霄汉起秋风”等,这些意象既富有画面感,又蕴含深刻的意蕴。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诗人成功地传达了内心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望。
  • 情感真挚: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深的怀念和祝福。诗人通过细腻的描述和深情的表达,使得整首诗洋溢着真挚的情感,令人动容。
  1. 历史意义
  • 文化传承: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明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文人的生活状态以及对友情、道德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 人物影响:通过对徐耕隐的赞颂,这首诗加深了徐耕隐在历史上的印象。他的生平和他的作品可能因此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赞誉。
  • 后世影响:此诗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之一,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来的诗人在创作中借鉴了这首诗的形式和主题。

《送宜兴徐耕隐诗》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明代文化和历史的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欣赏和学习,不仅能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才情和情感,也能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