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清源寺次李西涯韵

兰若层台此独尊,霏微草树半烟村。
眼空象法三千界,路入金陵第一门。
江海往来存气脉,阴阳阖辟判乾坤。
亭前多少清凉意,临眺凭谁共细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清源寺次李西涯韵》是诗人王缜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以清源寺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内心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佛学哲理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情感的抒发。以下将详细介绍此诗:

  1. 创作背景
  • 诗人简介:王缜,字文哲,东莞人,出身于文学世家,父亲王恪曾任宝庆知府。
  • 作品特点:王缜以其深厚的佛学修养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将佛教哲理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创作了这首充满禅意的诗歌。
  1. 诗歌原文
  • 兰若层台此独尊,霏微草树半烟村。
  • 眼空象法三千界,路入金陵第一门。
  • 江海往来存气脉,阴阳阖辟判乾坤。
  • 亭前多少清凉意,临眺凭谁共细论。
  1.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首联“兰若层台此独尊,霏微草树半烟村”描绘了清源寺的独特地位,其高耸的塔楼在云雾缭绕中显得尤为庄严。
  • 哲理思考:颔联“眼空象法三千界,路入金陵第一门”则通过对佛教教义的引用,展现了诗人对于佛法无边的理解以及对人生道路的探索。
  • 自然与人文的融合:颈联“江海往来存气脉,阴阳阖辟判乾坤”不仅表现了大自然的壮美,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
  • 情感表达:尾联“亭前多少清凉意,临眺凭谁共细论”则表达了诗人在清幽环境中寻求心灵慰藉的愿望,以及对外界分享自己感悟的渴望。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全诗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和佛教元素,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能够在欣赏诗意的同时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
  • 韵律和谐:诗句之间韵脚相合,形成了和谐悦耳的音乐效果,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游清源寺次李西涯韵》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厚佛学哲理的作品。诗人以佛教教义为引,将个人的感悟融入自然之美,使得整首诗既有深沉的思想内涵,又有优美的艺术形式。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可以领略到古典诗歌的魅力,还能深入理解佛教哲学的精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