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须竹鄂渚信知李雨苍长逝遥望鱼山哭之五首

孤雁哀吟带泪飞,南询雁岫钓鱼矶。
寻常雁塔称兄弟,鱼稻汀洲各捒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得须竹鄂渚信知李雨苍长逝遥望鱼山哭之五首》是明末清初诗人王夫之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深入地探讨这首诗及其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

  1. 诗歌背景
  • 作者介绍:王夫之,字夫之,号黄庵,是明末清初时期的文学家,其作品多表现出对时局的忧虑与个人情感的抒发。此诗作于他晚年之时,反映了他对朋友去世的悲痛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 创作缘由:据王夫之自述,这首诗是他得知好友李雨苍逝世后所作,用以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哀悼以及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忧虑。在诗中,“赤壁雄风百战酣,新安碧血洒江南”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厌倦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1. 诗歌原文及解析
  • 其三:“青原罢棹石门寒,柳岸霜风月巳残。欲转金轮须换面,红垆别铸紫金丹。”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寒冷的冬夜景象,诗人在石门旁停船休息,感受到冷风和月光的寒冷。他想象自己如果能够改变身份,或许能有机会重新铸造一颗紫金丹,以抵御这寒冷的世界。
  • 其四:“赤壁雄风百战酣,新安碧血洒江南。” 这里的“赤壁”指的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发生地,而“新安”则是指新安江。诗人通过这两地名,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对战争的厌恶,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王夫之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每一句都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情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他成功地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 象征意味浓厚:在这首诗中,“赤壁”、“新安”等地理名词不仅是实际的地名,更是诗人情感的象征。这些地方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被赋予了深厚的象征意义,使得整首诗具有了丰富的象征性和深刻的主题性。
  1. 历史背景与社会影响
  • 历史背景:这首诗作成于明末清初,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国家的分裂、民族的危机以及战争的频发,都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夫之的作品不仅仅是个人的抒情之作,更是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 社会影响:王夫之作为明末清初的重要诗人,其作品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得须竹鄂渚信知李雨苍长逝遥望鱼山哭之五首》不仅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更体现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

王夫之的《得须竹鄂渚信知李雨苍长逝遥望鱼山哭之五首》是一部充满哲学意味和深厚情感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不仅可以感受到王夫之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成就,也可以从中领悟到对于生命、历史和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