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道中口号自呈

落日谁为侣,长途只有君。
远钟寒带雨,近水暮穿云。
草坦潮平合,秧田路细分。
一灯在林麓,归鹤已声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雷峰道中口号自呈》是一首明末清初诗人王邦畿创作的五言律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介绍
  • 创作背景:《雷峰道中口号自呈》的创作时间为明末清初,具体时间尚不明确。由于王邦畿的生平资料较为匮乏,对其具体的创作动机和经历难以考证。然而,从诗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景象来看,这首诗可能是在游历或行旅途中所作,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心情和所见所感。
  • 文学价值:作为王邦畿的代表作品之一,此诗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情感。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感受以及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使其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一席之地。
  1. 诗句原文与翻译
  • 诗句原文:”落日谁为侣,长途秖有君。远钟寒带雨,近水暮穿云。草坦潮平合,秧田路细分。一灯在林麓,归鹤已声闻。”。
  • 诗意解读:首句“落日谁为侣”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夕阳成为陪伴自己的唯一伴侣,暗示了孤独和寂寞;次句“长途秖有君”则表达了尽管道路漫长,却因有了同行者而感到欣慰。第三四句“远钟寒带雨”描绘了远处寺庙钟声穿透雨幕的景象,传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静好。第五六句“近水暮穿云”描写了傍晚时分,水面上雾气笼罩如同云雾般缥缈,增添了一份神秘感。第七八句“草坦潮平合,秧田路细分”则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秩序。最后两句“一灯在林麓,归鹤已声闻”,则是以灯火通明、归鹤报信结束全诗,象征着旅程的结束和平安。
  1. 写作技巧分析
  • 意象运用:王邦畿在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如落日、钟声、远山、稻田、水波等,通过这些意象构建出一种空灵而深远的氛围。同时,这些意象还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体验,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 韵律美:诗的音节排列整齐,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韵味和节奏感。这种韵律美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使得整首诗更加悦耳动听。
  • 意境营造:《雷峰道中口号自呈》营造了一个既宏大又细腻的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意境。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淡泊,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旅途的哲思。这种意境的营造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1. 艺术风格特点
  • 简练含蓄:此诗的语言简练含蓄,没有过多的修饰,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地服务于整个意境的表达。这种简练的风格使得诗歌更具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和深度。
  • 意境深远:这首诗通过寥寥数语,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使人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和思想深度。这种意境的深远使得诗歌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和精神的共鸣。

《雷峰道中口号自呈》不仅是一首优美的五言律诗,也是王邦畿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