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呈楚督何阁部

元老雄风控上流,汉家形胜在荆州。
云连西蜀巴江水,天接南溟越海楼。
万里狂澜回一柱,十年神剑定千秋。
烽烟霜鬓今何似,珍重无贻圣主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呈楚督何阁部》是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诗人王邦畿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王邦畿,明末清初广东番禺人,号王隼父,是一位以诗名世的诗人。他在明末时已经以副贡的身份进入仕途,并隐居于罗浮山,创作了大量诗歌作品。
  1. 诗句解析
  • “元老雄风控上流,汉家形胜在荆州”两句诗开篇便描绘了楚地(今湖北一带)作为历史重地的地位与壮丽景象。这里的“元老雄风”和“汉家形胜”分别指代历史上的卓越成就和地理上的优越位置,展现了对历史的追忆与对地方特色的赞美。
  • “云连西蜀巴江水,天接南溟越海楼”继续扩展了地域的广阔,通过“云连”和“天接”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壮阔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这两句不仅描述了自然美景,也暗示了作者对于国家统一与边疆安全的深刻关怀。
  • “万里狂澜回一柱,十年神剑定千秋”则表达了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人志业的感慨。诗人用“狂澜”比喻国家面临的困境,而“神剑”则是象征性地代表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凝聚。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与坚定信念。
  • “烽烟霜鬓今何似,珍重无贻圣主忧”最后一句,诗人以“烽烟”比喻国家的战乱与不安,而自己年岁已高,无法再为国效力,表达了一种无奈与遗憾之情。同时,这也是诗人对圣主(即君主)的一种深情寄托,希望其不要因为自己的年事已高而忽视国家大事。
  1. 文学价值
  • 该诗不仅是王邦畿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明代诗歌艺术和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它以其深刻的历史感悟、宏大的格局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明代末年的社会背景和诗人个人的思想情怀。
  1. 影响评价
  • 王邦畿的诗歌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赞誉,他的诗歌风格豪放不羁,情感真挚深沉,能够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心境。在文学史上,王邦畿被视为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诗人,他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研究。

《寄呈楚督何阁部》不仅是王邦畿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品,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王邦畿的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也可以领略到明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