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和圣制夏日与辅臣同游其三

雄搆因无逸,豳风曲未终。
圣皇稽古意,直欲继神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恭和圣制夏日与辅臣同游其三》是明朝诗人方献夫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盛夏时节与辅臣一起游览的愉快心情。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深入探讨:

  1. 作者简介
  • 方献夫(约1486—1541或1544年),明朝广东南海人。他初名献科,字叔贤,号西樵,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 方献夫在弘治十八年中进士,正德中任礼部主事,后调任吏部员外郎,并随从王守仁学习。嘉靖初年,因讨论大礼而受到帝宠,后来累官至少詹事。
  1. 作品原文
  • 原文如下:“传宣西指御林中,清馥余温挹帝冲。何幸忧农降清问,一歌云汉泻愚悰。”这几句诗生动地描绘了皇帝亲临御林的情景,以及作者与辅臣们共同欣赏美景、抒发情感的愉悦心境。
  1. 作品赏析
  • 《恭和圣制夏日与辅臣同游·其三》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参与。诗中通过“传宣西指”等词汇,展现了当时宫廷的政治氛围和礼仪规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皇帝的敬畏之情。
  • 诗中的“何幸忧农降清问”,表达了作者对于皇帝关心民生福祉的赞赏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作者作为辅政大臣的社会责任感。
  •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和谐美好的夏日图景。
  1. 写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明代嘉靖年间,当时的政治环境相对复杂,朝廷内外充满了纷争和斗争。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方献夫通过创作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政治的关注以及对和平繁荣生活的向往。

《恭和圣制夏日与辅臣同游其三》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诗歌,它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通过深入了解这首诗及其作者的生平事迹,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明代社会的风貌及其文化特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