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江门崖

三年谪宦沮蛮氛,天放扁舟下楚云。
归信应先春雁到,闲心期与白鸥群。
晴溪欲转新年色,苍壁多遗古篆文。
此地从来山水胜,它时回首忆江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江门崖》是明代诗人王守仁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内容和影响:

  1. 作者简介
  •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其哲学思想为王阳明心学奠定了基础,主张“知行合一”,强调内心自我修养和实践的重要性。在文学领域,王守仁的诗作也颇具特色,他的诗歌多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1. 作品原文
  • 赴谪诗正德丁卯年赴谪贵阳龙场驿作:王守仁在正德丁卯年(即1517年)因政治原因被贬至贵州龙场,期间写下了这首《过江门崖》。该诗通过描绘自己从繁华都市到边远山区的变迁,表达了对新环境适应的挑战以及内心的矛盾与思索。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1. 作品赏析
  • 情感表达:王守仁的《过江门崖》体现了他在贬谪期间的复杂情感。一方面,他经历了从繁华到荒凉的转变,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另一方面,他也展现出对未来的乐观态度,期待着新的开始。诗中的山水景色描写细腻,既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哲理思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王守仁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人生观。他强调“天放扁舟下楚云”的自由精神,倡导人们应该超脱物质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解放。这种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王守仁的《过江门崖》不仅是一首表现个人情感和哲思的诗作,更是明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展示了王守仁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和欣赏《过江门崖》,可以更好地理解王守仁的生平和成就,也能够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灵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