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山寺次壁间韵

乘兴看山薄暮来,山僧迎客寺门开。
雨昏碧草春申墓,云卷青峰善卷台。
性爱烟霞终是僻,诗留名姓不须猜。
岩根老衲成灰色,枯坐何年解结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德山寺次壁间韵》是明代文学家王守仁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生平简介: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子,浙江馀姚人。他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官至南京兵部主事。他因反对宦官刘瑾而被廷杖,后因平定宁王之乱而名声大噪,世袭新建伯的爵位。
  • 创作背景:据《明史》记载,王守仁在弘治十二年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江西庐陵知县等职。正德初,因忤逆刘瑾遭廷杖,后平叛立功,晚年归隐故乡。他的学问以致良知为主,强调格物致知,应从内心寻求,而非外在之物。
  1. 诗词原文及译文
  • 原文
    乘兴看山薄暮来,山僧迎客寺门开。
    雨昏碧草春申墓,云卷青峰善卷台。
    性爱烟霞终是僻,诗留名姓不须猜。
    岩根老衲成灰色,枯坐何年解结胎?
  • 译文
    趁着兴致去观赏山色,傍晚时分到来,山中的和尚迎接客人,寺庙的门敞开。
    雨打湿了碧绿的草地,春申君墓地的景致;云雾缭绕的青峰之上,善卷台的轮廓。
    我热爱烟霞之美,但终究是个孤僻之人;我的诗作没有留下姓名,无需猜测是谁所作。
    岩石根部的老尼姑已化为灰土,我枯坐在寺庙中等待何时能解开生命之谜。
  1. 诗词赏析
  • 自然描写:王守仁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德山寺周边的自然景观,如碧草、春申君墓地和善卷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历史感的氛围。
  • 哲理思考:《德山寺次壁间韵》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是诗人对于人生、自然与哲学关系的深度反思。其中“性爱烟霞终是僻”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 艺术特色: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哲理思考。特别是“性爱烟霞终是僻”,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1. 创作背景与意义
  • 政治背景:王守仁在仕途上经历了坎坷,尤其是在正德初年遭受廷杖后,他的思想和行动均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也使他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这种深刻的体验促使他在文学创作中展现出更多的哲学性和思辨性。
  • 文化意义:《德山寺次壁间韵》作为王守仁的一部分诗歌作品,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也为后世研究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风貌提供了重要资料。

王守仁的《德山寺次壁间韵》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诗歌,更是王守仁哲学思想的体现,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哲理的思考,展示了其深邃的人生观念和对宇宙万物的独到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