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处问山名,风景依稀过眼生。
归雾忽连千嶂暝,夕阳偏放一溪晴。
晚投岩寺依云宿,静爱枫林送雨声。
夜久披衣还起坐,不禁风月照人清。
又用曰仁韵
介绍
《又用曰仁韵》是明代诗人王守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不仅是“心学”的创始人,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用曰仁韵》这首诗作于王守仁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自然及哲学的深刻感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作者简介:王守仁,浙江馀姚人,十五岁时游历山川,对自然景观有着深刻的体验。他的诗歌风格豪放,充满哲思,体现了他对人生和宇宙的独到见解。
诗歌原文:《又用曰仁韵·每逢佳处问山名》全文如下:每逢佳处问山名,风景依稀过眼生。归雾忽连千嶂暝,夕阳偏放一溪晴。晚投岩寺依云宿,静爱枫林送雨声。夜久披衣还起坐,不禁风月照人清。
创作背景:王守仁在仕途不顺后,被贬至贵州龙场。这一过程中,他不仅遭受政治打击,还面对艰苦的自然条件和个人困境。这种经历使他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与自然的关联。因此,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界美景的欣赏以及内心的感慨与释放。
作品鉴赏:王守仁的诗作常以其深刻的哲理和优美的意象著称。在《又用曰仁韵》中,他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哲学思考,如“归雾忽连千嶂暝,夕阳偏放一溪晴”,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宁静。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述,王守仁传达了他对生命、死亡以及存在的思考。
词句注释:“每逢佳处问山名”意味着每当遇到令人赞叹的地方时,都会停下来询问其名字,这反映了王守仁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风景依稀过眼生”则表达了他对于这些短暂美好时刻的珍惜和感慨。
白话译文:每当遇到令人叹为观止的风景时,王守仁总会停下来问它的名字,这些景色仿佛在眼前一闪而过,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守仁的《又用曰仁韵》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他个人生活哲学和艺术追求的体现。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王守仁展示了他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宇宙奥秘的追求。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提供了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