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谦之韵

珍重江船冒暑行,一宵心话更分明。
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
久奈世儒横臆说,竞搜物理外人情。
良知底用安排得?
此物由来自浑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谦之韵》是明代诗人王守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反映了王守仁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他对“良知”与“格物致知之理”的深刻见解。下面是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介绍:

  1. 作者生平
  •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谥号文成,初谥正公,改谥文成,别称阳明先生。浙江馀姚(今属宁波余姚)人,汉族,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的创立者,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等重要观点。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曾在贵州平叛和镇压大帽山等地的叛乱中屡建奇功,后因触怒刘瑾而受廷杖之辱,最终因反对世宗朱厚熜而被贬为龙场驿丞。他的学说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王阳明的心学基础上,形成了更为系统的儒家思想体系。
  1. 诗歌原文
    珍重江船冒暑行,一宵心事更分明。
    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
    久奈世儒横臆说,竞搜物理外人情。
    良知底用安排得?此物由来自浑成。

  2. 作品赏析

  • 主题思想:《次谦之韵》表达了王守仁对于真理的探求和实践的态度。他认为真正的学问应该从内心深处去寻求,而不是在表面的知识上纠结。这种追求内在的精神世界和道德修养的哲学思考贯穿了整首诗的主题。
  • 艺术手法:王守仁运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来表达深邃的思想。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哲理性的思考,使读者能够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宁静与智慧的光辉。

王守仁的这首《次谦之韵》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幅展现其哲学思想的画卷。它不仅体现了王守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文学才华,也展示了他作为一代宗师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特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