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椰瓢

炎方充贡物,颁赐出金门。
外表匏瓜质,中涵雨露恩。
香甘宜作果,坚确可刳尊。
铭刻须珍袭,留荣及子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赋椰瓢》是明代诗人王绂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赋椰瓢》的作者是明代著名诗人王绂,字孟端,号友石生,出生于明常州府无锡(今属江苏)。他以隐居九龙山而闻名,又自号九龙山人。王绂的生平颇为传奇,他曾北游雁门,永乐年间被举荐入翰林院任职中书舍人。在书法和绘画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尤以山水竹石画著称一时。他的诗歌创作亦颇受后世赞赏,有《王舍人诗集》流传于世。王绂性格高洁,不喜与世俗交往,其作品多流露出一种隐逸山林的情怀。
  2. 诗句原文:《赋椰瓢》全诗如下:
    炎方充贡物,颁赐出金门。
    外表匏瓜质,中涵雨露恩。
    香甘宜作果,坚确可刳尊。
    铭刻须珍袭,留荣及子孙。
    这首诗共四句,每句均用七个字组成,形式整齐,音节和谐。首两句“炎方充贡物,颁赐出金门”描绘的是椰瓢作为南方特产,远道而来,被赐予北方的情景。第三句“外表匏瓜质,中涵雨露恩”形容椰瓢质地坚韧如匏瓜,同时蕴含着来自大自然的恩泽。后两句“香甘宜作果,坚确可刳尊”则赞颂了椰瓢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坚硬如尊,适宜作为容器使用。最后两句“铭刻须珍袭,留荣及子孙”表达了对椰瓢美好品质的珍视,以及它留给后代的美好寓意。
  3. 文化背景:椰子树原产于热带地区,在中国的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宋代时期,随着海上交通的发展,华南地区椰子的种植已相当普遍。到了元代以后,椰子成为了重要的贸易商品之一,甚至出现了从海南岛运往华北山东的现象。椰瓢作为一种携带方便、使用简单的容器,在当时的旅行者中非常流行。这种生活用品的普及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物资条件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展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4. 艺术特点:王绂不仅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和画家。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赋椰瓢》在艺术上继承了古典诗词的传统,同时又融入了个人的艺术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王绂通过这首诗,不仅赞美了椰瓢的实用价值,更抒发了他对于自然之美的感悟和对于生活哲理的思考。这种深刻的艺术表达方式,使得这首五言律诗不仅仅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一次情感与哲思的交融。
  5. 历史影响:王绂的作品虽不如其书法那样广为人知,但他的诗歌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明代文人中,王绂以其隐逸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受到尊敬。他在诗中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借鉴。此外,王绂的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对于研究明朝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6. 现实意义:《赋椰瓢》虽然诞生于遥远的明代,但其背后反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忽视了自然环境的价值,忽略了简单生活的乐趣。通过对古人智慧的传承和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寄托和平静。

《赋椰瓢》不仅是王绂艺术才华的展现,更是他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哲学的独特理解。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地位,也在历史和文化层面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