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馆空垂幔,荒城又捣砧。
寒声霜外落,愁思夜中深。
响度银灯暗,清和玉漏音。
同袍嗟久别,因此惜惊心。
鸣砧寄友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鸣砧寄友人》
王恭的《鸣砧寄友人》,是一首情感深沉、意境悠远的诗篇。诗人以寒夜捣衣之声,寄托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深厚的友情与别离之苦。
“候馆空垂幔,荒城又捣砧。”这两句开篇便勾勒出一幅冷清的边塞画面。候所(即驿站)里的帷幕低垂,显得有些寂寥,而那座荒凉无人的城池里,传来了敲击着的捣衣声。这种场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燕歌行·并州歌》:胡风萧瑟,边马嘶风,长烟落日孤城闭。王恭通过这样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一种凄凉与孤独,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不安与忧虑。
“寒声霜外落,愁思夜中深。”这两句更是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寒冷的夜晚,寒气透过霜冻的声音传遍四野,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沉重。在这样的夜晚,他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愁思之中,难以自拔。这种描写,既增强了诗歌的视听效果,也深化了人物的情感状态。
“响度银灯暗,清和玉漏音。”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刻,听着银灯的摇曳声和玉漏滴答的节奏,内心愈发感到寂寞与惆怅。这种声音的描绘,不仅营造了一种安静的氛围,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助。
“同袍嗟久别,因此惜惊心。”这最后一句则是全诗的情感高潮。诗人感叹自己与友人长久的分离,这种别离让他感到心痛。他的担忧与不舍,都深深地体现在这一句中,使得整首诗的情绪达到了一个顶点。
《鸣砧寄友人》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更是一部展现人性深处悲欢离合的经典之作。王恭以其细腻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那个寒冷的夜晚,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生活的感慨与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