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洪山经狂客墓

狂客今何在,风流世共传。
夜台依宿草,陇树入新烟。
月冷延陵剑,湖空贺监船。
秋风正摇落,回首独潸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仲秋洪山经狂客墓》是明朝诗人王恭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文学价值和背景:

  1. 作者简介:王恭,字安中,号皆山樵者,长乐(今属福建)人。他是“闽中十子”之一,与林鸿诗风相似。他的其他诗集包括《白云樵唱集》和《草泽狂歌》。永乐四年(1406年),他以儒士身份被荐为翰林待诏,参与编修《永乐大典》,后因故辞官归乡。
  2. 诗歌原文:仲秋洪山经狂客墓,夜台依宿草,陇树入新烟。月冷延陵剑,湖空贺监船。秋风正摇落,回首独潸然。
  3. 诗歌解析:《仲秋洪山经狂客墓》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的“夜台”、“陇树”、“月”、“湖”等意象,都巧妙地融入了自然景观与人物情感之中,使读者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波动和哲理思考。
  4. 文化影响:《仲秋洪山经狂客墓》不仅是王恭个人创作风格的体现,也是明末清初文人心态和审美倾向的一种反映。它不仅展示了当时文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也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无限遐想,这种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使得《仲秋洪山经狂客墓》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仲秋洪山经狂客墓》作为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的诗歌,不仅体现了王恭个人的文学成就,也代表了明朝文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追求。这首诗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追忆,也是对未来的一种展望,其深远的文化影响和艺术价值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