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逢故人坟

系马荒林下,萧条对古坟。
伤心逢断碣,挥泪读遗文。
宿草今谁泣,清𤠔不可闻。
空馀三尺剑,落日挂楸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山行逢故人坟》是明代诗人王恭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介绍
  • 生平经历:王恭,字安中,自号皆山樵者,长乐(今属福建)人,长年隐居七岩山。永乐四年(1406),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参与编修《永乐大典》,书成后,授翰林院典籍。不久弃职归乡。他是“闽中十子”之一,诗风与林鸿相近。著有《白云樵唱集》《草泽狂歌》等著作。
  • 诗歌成就:王恭的诗歌创作受到当时文人和后世评价者的肯定。他的创作风格与林鸿相近,在明初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尽管他后来弃职归隐,但通过其作品可见其对文学艺术有着深厚的造诣和情感寄托。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系马荒林下,萧条对古坟。伤心逢断碣,挥泪读遗文。宿草今谁泣,清𤠔不可闻。空余三尺剑,落日挂楸枌。
  • 译文:诗人在荒林下系马,四周是古老的坟墓,营造出一种孤寂和凄清的氛围。他看到一块断裂的石碑,触发了内心的悲痛,不禁流下了泪水,开始阅读故人的遗文。宿草今天谁来哭泣,清冷的猿啼声听不见。空余三尺剑,落日挂在楸树旁。
  1. 主题与情感分析
  • 主题:这首诗的主题是对故人的怀念与哀悼。王恭通过对古坟和残碑的描述,展现了一个荒凉而感伤的场景,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缅怀以及自身心境的孤独与哀愁。
  • 情感表达:诗中的“伤心逢断碣,挥泪读遗文”,表达了诗人在阅读故人遗文时的悲伤情绪;“空余三尺剑,落日挂楸枌”,则描绘出诗人手持宝剑,独立于落日之下的壮烈形象,反映出诗人对生死、对友情或对过往时光的无尽感慨。

《山行逢故人坟》不仅仅是一首描写景色的古诗,更蕴含了深刻的情感和哲思。它反映了作者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故人的深切怀念。王恭的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沉的情感,成为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