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答林遵性

君去秋襟谁共开,客庭辜负菊花杯。
西风野水寒禽外,无那相思倚啸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答林遵性》是明代诗人王恭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王恭的诗歌才华,也反映了他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世界。

王恭,字安中,自号皆山樵者,长乐(今属福建)人,是一位隐士诗人。永乐四年(1406年),王恭以儒家学者的身份被推荐为翰林待诏,并参与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完成书稿后,他被授为翰林院典籍,但不久后选择辞官归隐,回归了其七岩山的隐居生活。

《次韵答林遵性》这首诗通过“君去秋襟谁共开,客庭辜负菊花杯。西风野水寒禽外,无那相思倚啸台”这几句诗,描绘了一个秋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去后的孤独与思念之情。王恭用简洁的语言,将深秋时节的自然景观与人的内心感受巧妙结合,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在艺术风格上,《次韵答林遵性》展现了王恭诗歌的清雅脱俗。他的诗风与林鸿相近,都倾向于表达一种淡泊明志、超然物外的文人情怀。这种风格在当时的诗坛上独树一帜,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影响。

王恭的《次韵答林遵性》不仅是一首充满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明代诗歌风貌的一个缩影。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与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