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游方

东林溪上暮云飞,宝地焚香送衲衣。
行处不须劳借问,野花山鸟即禅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僧游方》是明代诗人王恭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背景
  • 姓名与籍贯:王恭,字安中,号皆山樵者,长乐(今属福建)人。他自号皆山樵者,并且是一位“闽中十子”之一。在永乐四年(1406年),王恭因儒士身份被推荐为翰林待诏,参与了编修《永乐大典》的工作,之后因书成而被授以翰林院典籍。
  • 隐居生活:永乐四年后,王恭弃职归乡,长期隐居在七岩山,过着隐居山林的生活。他的诗歌风格受到了林鸿的影响,并且著有《白云樵唱集》《草泽狂歌》等作品。
  1. 作品原文及解析
  • 诗的开头:“东林溪上暮云飞,宝地焚香送衲衣。”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自然景象,在黄昏时分的东林溪上,云彩缭绕,僧人在神圣之地焚烧香火,伴随着衣物的赠予,表达了对僧人的祝福和对佛法的敬意。
  • 第二句:“行处不须劳借问,野花山鸟即禅机。” 此句表明僧人无需过多询问路径,因为自然界的景象——野花和山鸟,本身就是一种禅宗的修行机缘。
  1. 文化意义和历史影响
  • 宗教信仰与禅宗思想:在佛教禅宗文化中,自然景观被视为修行的场所,野花山鸟就是修行的禅机。此诗中的”野花山鸟即禅机”反映了禅宗对于自然和环境的深刻理解,以及通过观察自然来领悟佛教教义的智慧。
  • 王恭的文学贡献: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王恭不仅在儒学上有建树,其诗歌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送僧游方》不仅是对僧人的祝福,也是对大自然美景的赞颂,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王恭的《送僧游方》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送别诗,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禅宗思想。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及其在哲学和宗教上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