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道士室前夜见流火

光明俨如磷,流过松林间。神乎鬼乎那可知,睢盱睒睗惊仆眠。
东坡定力人,胡乃空茫然。我虽未至见道边,固知神与人非悬。
存亡本常事,已付于不言。女冠掩户何爰爰,脱略之语复谁肩。
此或摇其中,安能块独三十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女道士室前夜见流火》是唐代诗人李端的作品。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女道士在夜晚看见火光的情景,并借此抒发了对世事的感慨与哀伤。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一、作者介绍

  1. 李端是唐朝著名的诗僧和诗人,他出生于陇西(今甘肃省),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之一。《全唐诗》收有他的诗作,显示了他的诗歌创作在当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2. 除了诗歌创作,李端还擅长书法,尤其是小草书,对后世书法艺术有一定的影响。他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唐代社会风貌,以及佛教文化在唐代文人生活中的渗透。因此,《女道士室前夜见流火》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更是一幅展现唐代宗教生活及社会风俗的画面。

二、诗歌原文

室中寂无人,但闻女子啼。
初随流水去,又逐暗尘归。

三、诗歌解析

  1. “室中寂无人,但闻女子啼。”
  •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静谧而有些凄凉的场景。室内没有其他人声,只有女子的哭声回荡,增添了一份孤独和哀伤的氛围。通过声音的对比,诗人巧妙地传达了女道士在夜间独自生活的寂寞之感。
  • 这种无声的孤独感可能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可能是女道士内心的感受。这种情感的表达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复杂性。
  1. “初随流水去,又逐暗尘归。”
  • 这里的“初”与“又”形成对比,表达了时间的流转以及女道士心境的变化。一开始,她可能像流水一样自由地流淌,但随后又被尘土所困,这暗示着她的生活可能受到了某种束缚或是内心的迷茫。
  •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比喻,诗人不仅表达了女道士的情感变化,也暗示了她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这种象征性的表达使得诗歌具有更深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1. 整首诗的深层含义
  • 通过观察和描述女道士在夜晚的所见所感,诗人传达了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女道士的经历反映了唐代社会中女性在宗教和文化环境中的地位和经历。她的孤独和悲哀可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诗人对社会状况的一种批判。
  • 这首诗不仅是对一个特定人物的描述,也是对整个唐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它启示我们关注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无闻却又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

《女道士室前夜见流火》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唐代社会的一角及其背后的人文情怀。李端的这首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研究唐代文学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