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清晖亭林处士

芳洲兰芷正霏霏,忽讶中峰陨少微。
雅调何因寄流水,孤琴空自掩清晖。
雨荒修竹棋声静,尘满闲床鸟迹稀。
为问沙头鸥鹭侣,此时谁与更忘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清晖亭林处士》是明代诗人王称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内涵,表达了诗人对一位已故朋友的深切哀悼与怀念。下面是关于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介绍:王称(1370—1415),字孟扬,明福建永福人。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洪武中曾领乡荐,入国子监学习。后因陈情养母而未仕,永乐初年,授国史院检讨,参与《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然而,他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由于与解缙交好而被卷入党争之中,终因下狱而亡。尽管王称生前声名显赫,但最终也难逃被谤的命运。他在世时目空四海、辩若悬河,却也因此招来不少非议。尽管如此,他的文学作品仍然值得后人细细品味。

  2. 作品背景:《挽清晖亭林处士》作于王称去世之后,其友人对其逝世感到悲痛,于是写下了这首表达哀悼之情的作品。王称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可能正处于人生低谷,经历了种种挫折和不幸,因此诗歌中流露出的不仅是对逝者的追思,也有对自己命运的感慨。

  3. 诗歌原文:芳洲兰芷正霏霏,忽讶中峰陨少微。雅调何因寄流水,孤琴空自掩清晖。雨荒脩竹棋声静,尘满閒床鸟迹稀。为问沙头鸥鹭侣,此时谁与更忘机。

  4. 诗歌鉴赏:《挽清晖亭林处士》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凄美的画面。首句“芳洲兰芷正霏霏”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春天景象,兰芷芬芳,细雨蒙蒙,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然而,紧接着的“忽讶中峰陨少微”,则将读者的视线引向天空,似乎暗示着某种不祥的征兆。接着两句“雅调何因寄流水,孤琴空自掩清晖”表达了对友人才华无法得到施展的惋惜和对生命无常的感叹。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最后一句“此意谁能共赏”更是点明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怀念和对逝去时光的无尽感慨。

《挽清晖亭林处士》不仅作为一首诗歌本身拥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亦不容忽视。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诗歌的魅力以及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