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枕有怀正峰

溪边午坐忽红沉,狎客沙鸥喜见寻。
虚左车音消渴断,穷中草色著书深。
诗催水部梅如雪,酒醉柴桑菊似金。
却忆公门桃与李,春风拂拂总成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抱枕有怀正峰》是明代王天性创作的一首著名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面貌和诗人的个人情感。下面将详细介绍《抱枕有怀正峰》:

  1. 作者介绍:王天性(一五二六—一六○九),字则衷,号槐轩,又别署半憨。他出生于汕头外砂镇林厝村,是一位杰出的明代诗人。王天性的生平经历颇为丰富,曾担任过盱眙县教谕、丰城县令等多种官职,其文学成就在明代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抱枕有怀正峰》便是他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2. 诗歌原文:抱枕有怀正峰,溪边午坐忽红沉。狎客沙鸥喜见寻。虚左车音消渴断,穷中草色著书深。诗催水部梅如雪,酒醉柴桑菊似金。却忆公门桃与李,春风拂拂总成林。

  3. 诗歌解析

  • 自然意象与情感表达:王天性以溪边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诗人通过“抱枕有怀”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向往和内心的宁静。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在仕途上的孤独与求索。
  • 艺术手法:整首诗采用了典型的古典诗词形式,通过精细的意象描写与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 社会意义:从《抱枕有怀正峰》中可以感受到王天性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他对自然美的热爱。这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批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表达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

《抱枕有怀正峰》不仅是王天性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品,也为我们了解明代文学和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生活与情感世界,还可以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