砺如索书扇上

白皙专城略有须,凝之原不羡封胡。
手推自喜调家婢,头责能容谑姊夫。
书问敬通能寄否,琴逢潘岳肯弹无。
衰门未有孙郎气,幸免人嫌将种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砺如索书扇上》:明镜高悬

王彦泓所创作的《砺如索书扇上》,是一首明代的七言律诗,其内容和意境至今仍让读者回味无穷。诗中不仅描绘了一个宁静、闲适的文人生活画面,更透露出诗人对世事的淡泊及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

“白皙专城略有须,凝之原不羡封胡。”此句开篇即勾勒出一个文雅的文人形象,他有着白皙的皮肤和微微下垂的胡须,这种形象让人联想到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他虽然有才华,但并不追求功名利禄,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超脱的生活方式。

继续读下去,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这位文人的生活状态描绘得淋漓尽致:“手推自喜调家婢,头责能容谑姊夫。”这两句展现了诗人与家中仆人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他对家庭琐事的从容态度。而“书问敬通能寄否,琴逢潘岳肯弹无”一句则展示了诗人与朋友间的交流和情感交融,无论是书信往来还是琴声交流,都充满了深厚的情谊。

诗中的转折也非常明显。“衰门未有孙郎气,幸免人嫌将种粗。”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成就与名誉的看法,即使没有达到像孙登那样的高洁境界,也因为自己并非俗世之人,从而避免了被世人诟病的命运。

在这首诗中,王彦泓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使得诗歌既有深沉的哲理性,又不失为一幅生动的画卷。诗中的每个场景、每句话,都像是一个个独立的小世界,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通过《砺如索书扇上》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个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那种超然物外,却又深情厚意的人生态度。正是这样的精神风貌,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文人的内心世界。

相关推荐